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风采】黄晓军教授荣获 “《2021~2022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年度人物特别奖”)
2023年6月17日,第七、八届人民好医生典礼暨《2021~2022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发布仪式在京举行,61位医者荣获年度“人民好医生”称号。
其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所长荣获“《2021~2022人民好医生跟诊记》年度人物特别奖”。
会上,黄晓军所长分享了他的35年从医心得——
(向上滑动启阅)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向往能成为一名医生。
1987年,我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工作,从那以后到今天的35年间,就正如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所描述的:“年轻的医生在职业生涯的刚开始,治一种病用20种药”那样一个初出茅庐,到今天,也终于“努力用一种药来治20种病”的满头华发。在这看似巨大变化的背后,未曾改变的是,从一开始作为临床医生我对患者的痛苦——来自内心的感同身受和出自天然的责任,我对医学救治的医者仁心和科研探索的赤子热情。
从2000年,我们为第一位患者做了当时被认为是国际禁区的半相合骨髓移植;到2021年,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一万例,成为亚洲唯一达到此里程碑的医学中心;到去年,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一位77岁高龄患者的骨髓移植,再次开创了亚洲最高年龄的移植纪录。2014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会发文称我们团队的半相合骨髓移植为“北京方案”,此后陆续输出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北京方案”已成为我国首位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全世界超过一半的半相合方案在用。它改变了世界医学曾经的半相合供者“不可应用”的观念,基本解决了骨髓来源困难这个世界医学难题。
这些年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大给科技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临床方案的每一次原创突破,都来源于临床医生唯一的初心——那就是:“生命至上,千方百计让患者活下去”。
35年来,在充满了不确定的科学探索之路上,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其路漫漫、上下求索”之心。
感谢各位评委、各位同仁的对我的支持和认可,给予我不忘初心的奖励。由干我从事的是恶性血液病的科研和临床,几一年来的每一天,我经常需要面对重症患者带着绝望来见我,然后在人民医院重见生命的希望。
我深深认为,医学所有意义就在干回应患者的痛苦,我想对我的患者说:感谢你们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对我们医生的信任和配合,让我一次次见证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给了我思考的力量。
我将继续用勇气、责任和担当去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好医生,去陪伴、去治愈、去帮助、去安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血液科一个月有近4000例病人的门诊量,聚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血液病重症患者。科室每年有300多例骨髓移植手术,其中一半是单倍型移植,很多人已经确诊,还非得在门诊挂个黄大夫的号,听到黄大夫一句话才能甘心。
30多年来,黄晓军一直践行着行医的初心,专注于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对于科研创新孜孜不倦的渴求,让黄晓军在白血病诸多难题面前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解答者。
他带领团队拿出了被全世界公认有效的“北京方案”——非体外去T单倍型移植治疗体系,基本解决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来源匮乏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引领人类医学进入“人人有供者”的新时代。欧洲血液学会主席评价所称:“北京方案”已经成为全球单倍型相合移植的新标准。
骨髓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传统的移植仅限于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全相合的供受者之间,供者来源的匮乏是世界医学难题。中国独生子女家庭能够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解决供者来源难题最好的方案就是单倍型移植——即HLA不完全相合的情况下的移植,这使得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可以成为供者。
医者仁心,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工作的黄晓军目睹很多患者因为无法找到合适的配型只能绝望的奔赴死亡。解决骨髓移植配型难题,挽救患者生命就成为黄晓军一生的使命和责任。
2000年5月,一位叫李实的白血病患者,面临了一份艰难的选择的。他当时的情况是必须要做骨髓移植才有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在骨髓库里他找不到全合的供者。在和患者的充分沟通后,患者愿意尝试黄晓军团队最新的移植技术,也就是利用患者哥哥的骨髓——HLA不完全相合骨髓进行移植。2000年7月27号,患者李实被送进了骨髓移植仓,手术很成功,患者至今生存良好,供者来源匮乏的的世界医学难题从此破冰。
2001年,黄晓军在HLA20%不相合的病例身上尝试“不去T细胞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成功。病人奇迹般地生还并康复出院。当年,黄晓军一鼓作气,完成5例HLA不完全相合的病例治疗。
敢为人先,勇攀高峰。此后的20年间,黄晓军团队创建多项全球最新技术,在“免疫耐受新方法”,“最佳供者选择”,“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白血病治疗重要环节为全世界同行建立新标准;在系列原创技术基础上形成全球首个半相合移植体系。
2016年在美国召开的世界骨髓移植年会上,时任世界骨髓移植协会主席Szer Jeff 和前任主席Kodere Yoshihisa共同撰文,正式将黄晓军建立的这一体系正式命名为“Beijing Protocol”(“北京方案”),并推荐作为全球缺乏全相合供体的移植可靠方案。
同年,“北京方案”被写入国际骨髓移植权威教材,并在美国、英国等国骨髓移植协会相关指南中引用。“中国人的成果作为了欧美的指南,这个在以前并不多见。”黄晓军为此很是自豪。
至此,中国的造血干细胞技术从早期的对国外先进科学引进和模仿,到今天自主原创、发展和建成,“北京方案”从被好奇质疑的到今天被欧美多个医学指南积极引用并成为全世界最主流的单倍型移植模式。
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最近三年北京方案在国内治疗病例数以年平均超30%的高速增长,更是惠及全球每年新增的上百万恶性血液病人。
2021年,黄晓军所在单位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一万例,成为亚洲唯一达到此里程碑的骨髓移植中心,让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和治疗效果领跑全球。
作为科学家,黄晓军带领着团队在白血病治疗领域“攻城拔寨”。作为医生,黄晓军最在乎的是为病人多看病,尽自己最大的能量解除病患。
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黄晓军依然保持着一周出诊三次的频率。只要是在北京,不开会的日子里,黄晓军每天都会到病房转转。
曾经有一次,他周一在深圳出差,周三在香港有会议,周二一天的功夫,黄晓军还做了“空中飞人”折回北京出门诊。“因为病人看到我就会有谱儿,看不到我心就悬着,所以我得回来!”黄晓军诚恳地解释道。
作为国内血液病的“顶梁柱”,黄晓军的诊室汇聚了全国各地慕名求治的患者。诊病中,黄晓军的脑子就像电脑——他能记住病人的任何一个小细节、背出病人一项检查项目连续几个星期的数值。“一方面是聪明,另一方面是他极其用功。黄主任跟其他学科带头人不一样的是他的执行力,事必躬亲。” 他的团队如此评价他。
来自上海20岁的小宇,1岁多时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早在2006年,小宇被诊断为白血病,后来多次复发。上海一家医院断定她“没法治,治不好,过得了元旦也过不了春节”。2007年,绝望中,小宇的母亲严女士来到北京。当时的小宇,早幼粒细胞达到52%,同时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但黄晓军还是果断地接收了重症的她。
“我跟黄大夫说了家里的情况,我说没有女儿我就什么都没了,你救了我女儿就救了我们母女两个。黄大夫听完低了一下头,他说‘只要是我的病人,我就会千方百计地看好他’。”严女士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黄晓军用一名福建病人的例子鼓励严女士。那个病人长期患病,由于花钱太多看不到希望,父母放弃了治疗。但是黄晓军让他坚持吃一种较为便宜的药,最后居然痊愈了。“听了这话我哭得特别厉害。”严女士说,“以前我根本碰不到这么好的医生,那时候只有我在坚持,所有医生都放弃了,都劝我不要治了。”
为给小宇治病,血液科上下高度紧张,黄晓军甚至修改了已成定式的方案,并亲自参与到很多细节中。“在出现DIC的状况下进行预处理,我们查文献都没查到。” 黄晓军团队医生许兰平说。他们估计成功率在1%~5%,很可能还没植入病人就不行了。
严女士回忆:“手术前我就觉得是见女儿的最后一面了。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小宇骨髓植入成功。“黄晓军大夫为我女儿改写历史、创造奇迹!”
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重症白血病患者。黄晓军一直都在坚持。
北京19岁女孩小怡,急性白血病,没有化疗就直接进行了移植手术。“从那天起,我就感觉掉进了冰河,上面封着,没有空气,没有出头的时候。”她的母亲周女士说,“我女儿当时输液血都顺着输液管往外流,全身炎症此起彼伏。当时从骨髓库中找全相合的骨髓已经来不及了。”
周女士夫妇都是律师。她说:“要说挑刺,律师最容易挑毛病。但在黄晓军主任这里治疗的 9个月挺受教育的,自己的精神都升华和净化了。能遇到这么好的医生,即使孩子真有一天走了也没有遗憾了。”
工作中,黄晓军很善于总结。一次有个孩子抢救了几个小时还是去世了。病人的父亲处理完后事回来收拾东西,发现黄晓军还在病房查资料,就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如果其他病人能从中受益的话,我就对得起死去的孩子了。”
“我的责任就是时刻把病人放在心里,尽全力对待病人。”黄晓军如此强调。
如今的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与其说黄晓军是这个精英团队的领导人,不如说是引路人。
“能够在‘功利’中学会‘不功利’”是黄晓军对年轻医生的寄语。他说,“医生的最终的目标,一定是治病救人。医者要葆有医者的初心!”
心系患者,甘于奉献,在北京方案逐渐成熟的近些年,黄晓军积极组织参与中国医促会的华佗工程下基层活动,多次来到江西,湖北,山西,河北,黑龙江等地进行义诊救援、技术指导,医师培训等医疗援助活动;多次深入到两广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大力推进北京方案的先进移植技术在基层落地;同时努力推动中国红十字会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人道救助工作,让中国原创技术尽可能惠及更多患者。
目前,作为国内血液病治疗的顶级专家,黄晓军可以选择到国外发展,然而黄晓军选择的是一心一意地待在中国的公立医院。他说自己没有什么“钱”的意识,他看重的是公立医院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病例,能够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能够更好地开展临床和科研攻关。“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对于我来说,治病救人高于一切。”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黄晓军将自己的职责定义为:始终是为患者健康服务的临床医生,是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工作者,是为人类医学最终战胜恶性血液病而终身奋斗的一名战士!
专家简介
黄晓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率领团队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世界性难题——供者来源匮乏问题,创建成熟完善的单倍型移植技术——“北京方案”,突破移植的国际困境,引领骨髓移植进入“人人有供者”的人类医学新时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国自然“杰青”、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400余篇,入选2014-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移植领域的相关成果被美国、英国骨髓移植协会、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等共46项国际指南或共识引用;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来源 | 人民好医生跟诊记
声明 | 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号:rmyy 1918)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服务号上线
关注官方服务号
微信挂号更便捷!
我知道你在看呦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