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致昏迷进ICU,一场关于监管与教育的警示

一名14岁的初中生在课堂上偷偷服用了过量处方药卡马西平,导致昏迷并被紧急送往医院ICU抢救,这起事件不仅牵动了无数家长的心,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的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事件回顾

6月5日下午,安达市古大湖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家长刘女士突然接到学校电话,得知儿子小聪(化名)在学校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她赶到学校时,小聪已失去意识,无法正常行走,随即被120急救车送往医院,经过初步检查,医生建议立即转院至大庆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在大庆人民医院,小聪被确诊为药物中毒,并伴有肺部感染、高乳酸血症、血管舒张性休克、低钾血症和肝功能异常等多种并发症,经过近47个小时的ICU抢救和两次血液循环治疗,小聪终于脱离危险,但身体尚未完全恢复。

背后的原因

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小聪在事后透露,他服用卡马西平是出于好奇,听说这种药能致幻、放松心情,这种猎奇心理在青少年中并不罕见,他们往往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却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风险意识。

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致昏迷进ICU,一场关于监管与教育的警示

药店的违规售卖:小聪表示,他多次在利达大药房购买卡马西平和右美沙芬,且购买时并未被要求提供医生处方和身份证明,这两种药物均为处方药,其中卡马西平属于精神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癫痫等疾病;右美沙芬则为中枢性镇咳药,过量服用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药店的违规售卖行为无疑为小聪等青少年提供了轻易获取药物的机会。

社会与网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互联网上充斥着关于药物滥用的失真信息,一些网站和社交平台甚至将药物滥用包装成时尚或潮流,这些信息对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他们误以为药物滥用是一种追求刺激和放松的方式。

家庭与学校的监管缺失:小聪的母亲刘女士表示,孩子平时活泼开朗,身体健康,从未有过需要服用处方药的疾病,这反映出家庭和学校在监管孩子行为方面的缺失,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学校则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药物滥用行为。

解决策略

加强药品监管:国家药监局及地方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药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处方药销售规定,严禁药店向未成年人出售处方药,对于违规售药的药店,应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提升公众意识:媒体和社交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传播防止药物滥用的知识,报道打击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以此警示青少年,家长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支持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向学生介绍药物滥用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家长则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强化法律法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药品销售和使用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对于涉及药物滥用的违法犯罪行为应依法严惩不贷,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14岁初中生课堂“嗑药”致昏迷进ICU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升意识、关注心理健康才能有效遏制这一问题的蔓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