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住院率超20% 谁之责
2023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亿,居民年住院率达到21.4%,首次突破了20%大关,这一数据不仅引起了政府和医疗界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住院率的飙升,不仅意味着医疗资源的紧张,更可能带来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患者负担的加重,中国人住院率超20%这一现象,究竟是谁之责?
一、医院规模快速扩张与粗放式发展
过去二十年,中国公立医院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院床位数量大幅增加,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已达到10173727张,较上一年增加了42.4万张,这种“床位建一张、就用一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直接推动了住院率的上升。
在一些地区,市政领导和医院领导热衷于“医疗政绩工程”,热衷于新建分院、升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导致床位数大幅增加,这种扩张并没有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反而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住院率的上升,一些医院为了应对绩效考核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采取分解住院、低标入院等方式,进一步推高了住院率。
二、门诊统筹疲软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门诊统筹的疲软是导致住院率上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本可以在门诊解决的问题,由于门诊资源紧张、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患者不得不选择住院治疗,这不仅增加了住院率,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
门诊服务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实中,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设备简陋、人才匮乏,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门诊服务,患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不得不选择到大医院排队挂号,甚至不惜选择住院治疗,这不仅增加了大医院的压力,也加剧了住院率的上升。
三、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影响
为了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我国推行了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基于大数据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这一改革在部分医院却意外促成了住院率的“非正常上涨”。
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旨在通过按病种付费,激励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一些医院为了获取更多医保资金,采取分解住院、低标入院等方式,表面上降低了单次住院费用,实则增加了总费用,推高了住院率,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不仅违背了改革的初衷,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老龄化趋势与慢性病发病率上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患病且病情复杂,往往需要住院治疗,这也是住院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也是导致住院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死亡原因,患者住院治疗的需求随之增加,这些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而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导致患者不得不选择住院治疗。
五、政策执行力度与地方财政差异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行业的投资,推动了多项健康政策的建立,由于政策实施的执行力度和地方财政状况的差异,这些好的初衷在一些地区的落实并不理想。
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压力,对基层医疗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患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不得不选择到大医院住院治疗,进一步加剧了住院率的上升,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医疗改革时,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管,导致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变形走样,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六、居民医疗习惯与认知变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变化,许多市民逐渐倾向于住院治疗,认为住院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照顾,尤其是在面对不明病症时,这种心理更为普遍。
这种心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住院率的上升,事实上,住院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和患者,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治疗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认知和理解,是降低住院率的重要途径。
七、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利用效率低下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和利用效率低下是导致住院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和医院床位紧张,许多患者不得不以住院的方式寻求必要的医疗服务,这不仅增加了住院率,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通过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八、医保制度改革与监管加强
医保制度的改革和监管加强是降低住院率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医保
19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