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通报粮库卖过期大米给学校,食品安全不容儿戏

重庆粮库过期大米流向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警钟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酉阳县粮食有限责任公司涉嫌将过期大米更换包装后销往当地部分乡村学校,这一事件不仅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规,更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此次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事件回顾:过期大米流向学校

据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通报,酉阳县粮食有限责任公司在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期间,通过自行腾装、委托分装的方式,将公司粮库的动态轮换米替代自主品牌的大米对外销售,共计销售16221袋、116467.5公斤,销售金额达62.73万元,向酉阳县龙潭、龚滩等部分学校销售了1215袋、23119.5公斤,销售金额11.67万元,这些大米存在虚假标注保质期等违法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事件的曝光源于一位内部员工的举报,龚先生曾是酉阳县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他在工作中发现公司存在大量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包括将过期大米更换包装后重新打码销售,龚先生表示,他亲眼目睹了公司工作人员将过期大米装进新的包装袋,并重新打上新的生产日期,这些被替换过的大米后来都流入了市场,特别是被有针对性地销往了乡村学校。

二、监管缺失:企业违法行为的背后

重庆通报粮库卖过期大米给学校,食品安全不容儿戏

此次事件的曝光,不仅揭示了酉阳县粮食有限责任公司的违法行为,更暴露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作为一家国有粮食企业,酉阳县粮食有限责任公司本应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确保所销售的大米质量合格、安全可靠,该公司却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置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于不顾,将过期大米更换包装后销往市场,特别是销往了学校这一特殊群体。

监管的缺失是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可能不够严格,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的违法行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也可能存在漏洞,使得违法行为得以滋生和蔓延,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铤而走险,采取各种手段规避监管,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无死角

针对此次事件,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已经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对涉事公司、学校、片区教管中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初步查明了企业的违法行为,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这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结束,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无死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和检查,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纵容,要加强与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强大合力。

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内部监督机制,确保所销售的食品质量合格、安全可靠,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要加强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和成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

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情况,要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对于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投诉,要加强舆论监督力度,对于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违法行为要进行及时曝光和批评,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反思与启示: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此次事件的曝光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食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

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完善,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要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力,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确保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要加强对食品安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和协作,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食品安全信息和经验教训。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