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观测到恶性外来入侵物种,新几内亚扁虫的出现敲响生态警钟

四川自贡市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宣布,在该地区首次观测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的新几内亚扁虫(Platydemus manokwari),这一发现不仅标志着该物种在自贡地区的首次记录,也可能成为四川省的首例记录,引发了公众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新几内亚扁虫,又名马诺夸里扁虫,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省的新几内亚岛,其体型扁平、柔软,体长数厘米,全身呈褐色,头部尖尖,常在潮湿的苔藓上爬行,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扁形动物,实则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捕食性生物,主要以蜗牛、蛞蝓等陆生贝类为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几内亚扁虫已经成功入侵了包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自贡市自流井区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今年8月的一个雨夜,于一处城市公园内观测到了这种扁虫,当时正值夏夜雨后,蜗牛、蛞蝓等陆生贝类活动频繁,而以它们为食的捕食性扁形动物也随之出没,凭借多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经验,保育中心理事长李一凡迅速识别出了这种头部尖尖、在潮湿苔藓上爬行的扁虫为新几内亚扁虫,并拍摄了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随后,在同一地点,工作人员再次观察到了这种扁虫的活动,进一步确认了其身份。

新几内亚扁虫之所以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物种”之一,主要归因于其对蜗牛、蛞蝓等陆生贝类的捕食行为,这些陆生贝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种类是食腐动物,负责分解有机物质,起到清洁环境的作用,如果它们的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连锁效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四川自贡观测到恶性外来入侵物种,新几内亚扁虫的出现敲响生态警钟

新几内亚扁虫的破坏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成功“团灭”了太平洋多个岛屿的原生蜗牛,导致这些岛屿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蜗牛和蛞蝓的减少不仅影响了食腐过程,还可能导致其他依赖它们为生的生物种群数量下降,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失衡。

新几内亚扁虫在中国的首次记录是在2012年的香港,随后从2018年起,在广东等地陆续被发现,并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推测其入侵途径可能是通过苗木携带进入我国,尽管新几内亚扁虫已经在国内多个省份被观测到,但在202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推动下进行的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四川省下发的调查物种参考名单中,均未包含新几内亚扁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防控方面的不足。

此次在自贡观测到新几内亚扁虫,不仅为四川省首次记录,也再次敲响了生态警钟,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外来入侵物种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这些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往往缺乏天敌和竞争者的制约,能够迅速繁殖并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面对新几内亚扁虫等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监测和防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库,及时发现并报告新出现的入侵物种,应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影响的研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应加强对苗木等可能携带入侵物种的物品的检疫和监管工作,防止其通过贸易、旅游等途径传入我国,对于已经入侵的物种,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控制其种群数量和扩散范围。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到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中来,公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之一,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有效的防控体系,公众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责任感,不断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我们也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挑战。

四川自贡观测到新几内亚扁虫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