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回应医院检查结果不互认,推动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针对网友提出的医院检查结果互不相认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正式作出回应,表示将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以及《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持续推进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旨在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重复检查问题,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医院检查结果不互认的现状与问题
在当前医疗体系中,医院检查结果不互认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患者在一家医院完成某项检查后,若转诊至另一家医院,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相同的检查,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可能因重复检查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一位患者在A医院做了CT检查,当他转到B医院时,往往需要重新做一次同样的检查,这种重复检查不仅浪费了患者的金钱和时间,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医院检查结果不互认的背后,反映出我国医疗体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医生在面对外院检查结果时,往往持怀疑态度,倾向于重新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医疗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导致检查结果无法有效共享,部分医疗机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有意无意地推动了重复检查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国家卫健委的回应与措施
针对医院检查结果不互认的问题,国家卫健委表示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
1、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国家卫健委将加强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这将有助于减少重复检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推广电子健康卡和其他卡码协同应用:电子健康卡的推广和应用将为患者提供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便于医生在不同医院之间调阅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健康卡还可以与其他卡码(如医保卡、社保卡等)实现协同应用,进一步提升就医便利性。
3、建立唯一主索引,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通过建立唯一主索引,国家卫健委将推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这意味着患者在一家医院完成的检查结果,可以在另一家医院被直接认可和调阅,从而避免了重复检查。
4、加强监管,确保政策落实:为了确保上述措施的有效落实,国家卫健委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医疗机构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杜绝滥用检查的情况发生。
地方实践与成效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了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福建省:福建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已接入243家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基本实现了省、市、县级公立医院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报告调阅共享,这不仅减少了患者的重复检查,还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广东省:广东省明确了114个首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并在广州、深圳两市实现了336家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的共享调阅,广州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已接入医疗机构287家,涵盖255项医学检查项目、1181项医学检验项目,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
甘肃省:甘肃省启动了省内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病历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为例,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可以在诊疗界面查看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历史就诊记录,包括检查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这不仅减少了重复检查,还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未来展望与建议
尽管国家卫健委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医院检查结果互认,但这一问题的解决仍然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医疗信息安全保障,确保患者隐私不被泄露。
2、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升其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的需求,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发生率。
3、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加强医德教育,引导医务人员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避免过度医疗和滥用检查的情况发生。
4、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医疗机构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医院检查结果不互认的问题虽然复杂,但并非无解,通过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9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