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改变药物形态,女子把降压药掰开吃致昏迷的警示
: 擅自改变降压药形态:一起因不当用药引发的昏迷事件及其警示
一起因不当用药导致的女子昏迷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福州的张女士(化名),40多岁,已有1年多的高血压病史,在血压波动升高至160/100mmHg时,她误以为药量不够,于是用牙咬断日常服用的降压药,吃了大半片,不到半小时,张女士突然眼前发黑、冒冷汗、脚软站不住,一下子瘫在沙发上,甚至血压都快测不出来了,家人多次尝试后才测到血压仅85/50mmHg,经过紧急送医救治,张女士的血压逐渐恢复到110/60mmHg以上,但这一事件无疑为她和她的家人敲响了警钟。
这起事件看似简单,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降压药通常是经过严格测试和设计的,其剂量和剂型都有特定的目的,张女士服用的硝苯地平控释片,是一种具有特殊剂型的降压药物,这种药物1片相当于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的剂量,其设计是为了确保药物在体内缓慢而持续地发挥作用,一旦咬碎、掰开、研磨服用,大剂量的降压药会瞬间释放到体内,导致血压突然明显下降,从而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症状,如头晕、昏厥,甚至危及生命。
药物使用常识的缺失
药物使用常识的缺失是导致这起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用药时,往往只关注药物的疗效,而忽视了药物的剂型和用药方法,药物的剂型设计是为了确保药物在体内以最佳的方式发挥作用,控释片是在药物外面包裹上一层“水进的来但药出不去”的不溶性半透膜的外壳,再在外壳上打一个能精准释放药物的微孔,这样能以相对均匀稳定的速度释放药物,大大消除了因药物浓度波动而产生的副作用,从而能保证24小时平稳控制血压,也减少了患者每天服药的次数。
一旦这种控释片被咬碎、掰开或研磨,其缓释机制就会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到体内,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同样,胶囊剂型的降压药(比如缬沙坦胶囊)也不宜掰开服用,因为掰开不能准确控制剂量,同时可能增加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这类药物只有在说明书明确说明或医生明确提出要求时,才可以掰开服用。
医学专家的观点
医学专家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药物的剂型设计是为了确保药物在体内缓慢而持续地发挥作用,随意改动药物形式,尤其是缓释或控释制剂,会严重影响药物的效果,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患者在用药时应严格遵循医嘱,不要擅自改变药物的剂型或剂量。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心内科的林建珍副主任医师接诊了张女士,并指出,临床工作中,有遇到部分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高,医生在药物调整时,可能就让病人把药物掰成1/2或者1/4来服用,但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对于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分为多种剂型,涉及控释片、胶囊剂型、缓释片剂型等,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用药方法,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
社会反响与警示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用药习惯,许多人表示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药物使用,法律和医疗界也对这类事件给予了高度重视,呼吁加强药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意识。
药物安全是关系到每个人健康的大事,尤其是在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许多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往往存在不规范用药的行为,如擅自改变药物剂型、增减剂量等,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障用药安全,建议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不要自行调整剂量或剂型,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要擅自改变药物的剂型或剂量。
2、定期监测血压: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波动较大或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许多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等,以便医生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如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加强药品安全
19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