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多地海水倒灌现象,成因与应对
: 专家深度解析:多地海水倒灌现象背后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辽宁盘锦、福建厦门等地相继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央广网记者采访了解,辽宁盘锦、营口等地的居民纷纷表示,这次潮水之大出乎预料,多地海水倒灌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气象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海水倒灌的成因复杂,涉及天文大潮、风暴潮、地质结构、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本文将结合专家分析,探讨多地海水倒灌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多地海水倒灌现象概述
10月21日,辽宁盘锦、营口等沿海城市以及河北唐山等环渤海多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据当地居民和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盘锦市大洼区二界沟等地发生海水倒灌,部分街道积水严重,有居民在房顶等高处躲避,海水倒灌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在营口市盖州市,有居民反映,海水淹没了家门口的停车场,水最深时超过1米,而在唐山滦南县,海水上涨导致码头附近地势较低的位置积水较深,渔民居住的房屋和停在海边的车辆被淹。
二、专家分析海水倒灌成因
针对多地出现的海水倒灌现象,气象专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文大潮叠加风暴潮
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周冠博指出,天文大潮通常在农历的满月和新月期间出现,因为这时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力最大,导致海水水位升高,一些海域的天文大潮通常在农历八月和九月月圆之后数天出现,最高潮位可能超过蓝色警戒潮位(700cm),并且会持续几天时间,在厦门,影响范围主要在沿海低洼地区,如沙坡尾避风坞、第一码头等区域,这些区域在高潮位时可能会出现海水漫堤现象。
风暴潮也是导致海水倒灌的重要原因,10月21日14时,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受冷空气影响,预计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辽宁沿海将出现40到90厘米的风暴增水,莱州湾将出现50到110厘米的风暴增水,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导致潮水异常升高,引发海水倒灌。
2、地质结构与地下水开采
沿岸地质结构、岩石类型、岩层密度、裂隙大小以及海水和地下水的连通性也是影响海水倒灌的重要因素,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使得海水通过地下渗透进入陆地水体,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也会加剧海水倒灌现象。
3、河流与河口特征
季风气候内河流的入海口,夏季河水与海水水位相等,冬季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水倒灌,喇叭型河口处,如钱塘江大潮等,也容易出现海水倒灌现象,这些河口的特殊地形使得海水在潮汐作用下更容易进入内陆。
4、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海水倒灌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采沙导致河床下降,使得海水更容易倒灌进入内陆,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地表水蓄水量减少,地下水补给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海水倒灌现象。
三、海水倒灌的影响
海水倒灌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受损
海水倒灌会使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土壤盐碱化不仅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还会降低土壤肥力,使得农业生产难以为继。
2、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海水倒灌会影响地下水和土壤质量,威胁人畜饮水安全,海水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会渗入地下水和土壤中,使得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影响居民的健康。
3、工业生产受影响
海水倒灌会加速设备的腐蚀与老化,从而影响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设备在海水侵蚀下容易损坏,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成本增加,海水中的盐分还会对工业产品造成污染,影响产品质量。
4、生态环境破坏
海水倒灌会破坏水环境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水中的盐分和有害物质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导致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四、应对策略
针对海水倒灌现象,专家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1、加强预警与监测
19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