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知名中药中风醒脑液,柳叶刀为何认为其无效?

在医学界,一项研究的发表往往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和深思,尤其是当这项研究涉及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碰撞时,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关于中药“中风醒脑液”(又称FYTF-919)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却显示这款在临床实践中已应用多年的知名中药,并未能显著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等功能预后,这一结论不仅让中医药界感到震惊,也引发了全球医学界对于中药疗效评估的广泛讨论,这款知名中药为何在《柳叶刀》的严格审视下被认为无效呢?本文将通过生动的例子、简明的解释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话题。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的卒中类型,全球范围内,大约1/5的卒中病例是脑出血,这种情况尤为常见,每年有大量患者因此失去生命或面临严重的身体残疾,现有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手术虽然可行,但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可能导致脑部肿胀等并发症,寻找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中风醒脑液”作为一款源于国医大师陈绍宏教授经验方的中药制剂,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了超过二十年,初步研究表明,这款中药可能通过抑制脑部炎症起作用,对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炎症反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人员决定通过一项大规模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这项研究由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郭建文团队、复旦大学宋莉莉和克雷格·安德森团队联合完成,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了来自中国12个省市26家医院的16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平均年龄为67.1岁,其中34.2%为女性。

这款知名中药中风醒脑液,柳叶刀为何认为其无效?

研究采用双盲设计,即患者和医生都不知道自己接受的是活性药物还是安慰剂,这种设计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因为如果知道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的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公正性。

三、研究结果与争议

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风醒脑液”在整体上并未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产生显著改善,换句话说,这款中药并未能证明自己对重度脑出血患者有明确的疗效,在预设的亚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脑出血量大于15ml、脑叶出血以及65岁以上的患者群体,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改善作用,但这一发现尚需进一步验证。

这一结果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不少媒体将此次研究冠以“里程碑式”的意义,认为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也有声音认为,这款知名中药的“首秀”并未能带来多少掌声,反而让中医药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四、如何科学评价中药疗效?

如何科学评价中药的疗效,一直是医学领域的一大挑战,中药是否应当依照现代医学临床对照试验的方式来证明疗效,也一直是国内的一大热门话题,此前,能够开展大规模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的中药少之又少,更别提得到权威医学期刊的认可。“中风醒脑液”的研究试验无疑成为了这一话题讨论中的样本案例。

证明有效和证明无效同样重要,这些结果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仍具有指导意义,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药物研发通常经过严格的多期临床试验,包括一、二、三期,药物被严格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能上市,相比之下,“中风醒脑液”只是一款在研的临床药方,目前还未获批,无论其被证明有效或无效,都只是中医药的个案。

五、亚组分析中的希望与挑战

尽管整体研究结果显示“中风醒脑液”未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但亚组分析中的一些发现仍让人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对于脑出血量较大、脑叶出血以及年长患者群体,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疗效,这些发现尚需进一步验证,且其临床意义仍需深入探讨。

研究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院的资源被分散,患者的招募和药物供应都受到了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进度和结果,但尽管如此,研究人员仍坚持采用了非常可靠的方法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并确保了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六、结语与展望

“中风醒脑液”的研究虽然未能如预期般带来显著的疗效改善,但它无疑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可能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评价中药疗效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中药疗效的严谨研究,也希望中医药界能够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质量,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潜力,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