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防灾减灾力量的重要时刻——5月12日

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为5月12日,这一日期的选择有着深刻而沉重的意义,它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紧密相连。

一、设立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这场灾难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许多城镇和乡村在瞬间沦为废墟,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展现了伟大的团结互助精神,各方救援力量迅速奔赴灾区,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大营救,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二、设立的目的

(一)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自然灾害的风险,设立防灾减灾日有助于提醒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普通民众,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通过这个特殊的日子,引导大家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以及应对灾害的能力,从而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不再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

(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

凝聚防灾减灾力量的重要时刻——5月12日

防灾减灾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和专业救援队伍的责任,更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在学校里组织防震演练、消防安全讲座;在社区内举办应急避险常识培训、急救技能培训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让民众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以及应对方法,提高民众在突发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在地震发生时,知道如何迅速找到安全的躲避地点,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护头部;在火灾中,学会使用灭火器、湿毛巾捂住口鼻逃生等。

(三)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国家层面需要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大投入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如地震监测台网、气象雷达站、防汛堤坝等,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并尽快恢复生产运营。

三、我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

(一)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在地震、气象、水利等多个领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地震监测为例,目前已经构建了由固定台站和流动观测相结合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并且不断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气象方面,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化监测手段的应用使得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大幅提高,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应急救援体系日益完善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军队、武警部队为骨干,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专业救援队伍为补充,社会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集结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展开救援行动,各地也不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确保在灾害发生后有足够的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应急物资供应受灾群众,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救援理念和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我国应急救援的整体水平。

(三)公众防灾减灾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防灾减灾话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民间防灾减灾公益组织,他们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方式,积极传播防灾减灾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学校里,防灾减灾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安全习惯。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这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地区不断增加,一旦发生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大,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风险。

5月12日作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是凝聚全社会防灾减灾力量的重要时刻,我们要以这个特殊的日子为契机,不断提升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