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揭开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期一起涉及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的新闻事件,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这些本应被严格管控的毛皮动物胴体,是如何绕过监管,悄然进入食品市场的?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黑色产业链,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见解和建议。

事件背景与曝光

2025年3月15日,澎湃新闻发布了一篇题为《狐貉胴体黑市: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或冒充牛羊兔肉》的报道,该报道详细披露了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的狐貉养殖产业中,存在非法贩卖狐貉胴体供人食用的现象,这些肉贩子不仅公开叫卖国家严令禁止食用的狐貉白条,还库存大量已经分割好的狐貉腿,声称可以冒充牛羊肉、狗肉等销售。

报道中,记者通过暗访接触了近三十名狐貉胴体流转涉及的商贩,发现这一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在屠宰场的空地上,风刮得呼呼作响,肉贩子们开着三轮车,拉着分割好的狐貉肉,赶到了交易地点,一旁角落里,还散落着一些已经发黑的狐貉胴体,据肉贩子讲,这个场地在旺季时能堆数百吨狐貉胴体。

黑色产业链揭秘

  1. 养殖与取皮

    狐貉养殖在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早已形成相当可观的产业规模,毛皮是其最主要的商业价值,每年11月、12月是狐貉取皮的时间,在养貉大市河北唐山,一些不规范养殖户的惯常操作是将貉电死,就地取皮,然后将胴体卖给小商贩,而在养狐大市山东潍坊、临沂,则是由当地“经纪人”帮皮草贩子或客户看皮、谈价,成功交易后,养殖户将狐电死,再拉到定点处取皮,取皮后,皮草贩子或客户把皮拉走,胴体则留给经纪人处理。

  2. 非法贩卖与冒充

    经纪人支付工人每只4元取皮费后,再倒找皮草贩子10元左右,然后将胴体卖给肉贩等,这些肉贩子声称,他们的冷库里还囤积着大量狐貉冻肉,主要卖往南方当“兔子肉”,北方的买主则一般将其制成肉干冒充牛肉干销售,一些商贩甚至还在视频平台公开叫卖,声称可以冒充羊肉、狗肉等流入食品领域,销往各地。

    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揭开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3. 流向与风险

    除了流入食用领域,多名狐貉胴体流动链条从业人士还透露,大量狐貉胴体还经炼油厂流入食用禽畜饲料产业链,这些未经检疫的毛皮动物胴体携带的病原体将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增加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风险。

法规与监管现状

相关国家法规及行业标准均已明确,狐貉等毛皮动物不得用于食用目的,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也多次强调,要依法加强水貂、银狐、北极狐、貉等毛皮动物饲养管理,严禁以食用为目的的胴体经营,尽管有这些法规的存在,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漏洞和执法不力的问题仍然突出。

近年来,多地曾发文要求推进毛皮动物胴体的资源化利用,严厉打击非法处置毛皮动物胴体的行为,从此次曝光的事件来看,这些措施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一些不法商贩仍然能够轻易地绕过监管,将未经检疫的狐貉肉销往多地。

专家建议与解决方案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加强监管与执法:政府应加大对毛皮动物养殖和胴体处理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贩卖和冒充行为,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

  2. 完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毛皮动物胴体的处理方式和监管要求,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惩,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3. 推进资源化利用:鼓励和支持毛皮动物胴体的资源化利用,如将其加工成肥料、饲料添加剂等,这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建立溯源体系: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实现动物活体及冻体流向的动态追踪,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打击非法贩卖行为,保障食品安全。

  5.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等方式,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购买和食用未经检疫的肉类产品。

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的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监管与执法、完善法律法规、推进资源化利用、建立溯源体系以及加强公众教育等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遏制这一黑色产业链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我们也呼吁广大消费者在购买肉类产品时要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经过检疫的合格产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未检疫禁食用狐貉肉销往多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鼓励大家探索更多相关信息,共同为食品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