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再爆雷,吃进嘴里的竟是毒外卖

2025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315晚会以“共筑满意消费”为主题,直击外卖行业的乱象,曝光了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暗访视频的播出,国民快餐品牌“杨铭宇黄焖鸡”后厨的“僵尸肉”“隔夜菜”等画面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这一事件不仅打响了今年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枪,也再次将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外卖行业的“黑幕”被揭开

在315晚会上,央视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外卖行业的一系列乱象,以杨铭宇黄焖鸡为例,郑州某加盟店被曝出将发黑的隔夜牛肉用色素“整容”,剩菜回收后冲洗再售,生肉甚至堆放在垃圾桶旁徒手处理,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底线的严重挑战,而更令人震惊的是,3000万外卖员集体投票选出的“毒外卖”黑名单同步曝光,揭露了12类高风险品类,包括黄焖鸡、炸鸡、麻辣烫、盖浇饭等,这些看似美味的外卖,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作呕的真相。

除了杨铭宇黄焖鸡,其他知名餐饮品牌如蜜雪冰城、沪上阿姨、九田家烤肉等也被曝出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蜜雪冰城被指使用隔夜水果制作饮品,甚至有店员在饮品封口时,飞虫直接钻进杯盖却置之不理,沪上阿姨则被发现过期西柚粒撕掉标签“改生日”继续销售,九田家烤肉则存在生蒜落地不洗,徒手捏肉卷等卫生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严重破坏了餐饮行业的信誉。

315再爆雷,吃进嘴里的竟是毒外卖

外卖平台与监管部门的迅速反应

面对315晚会的曝光,外卖平台迅速行动,饿了么宣布已清退3.1万家涉嫌“幽灵外卖”的违规商户,并借助AI技术强化资质审核,通过OCR识别、大语言模型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美团则建立线下巡检机制,完成超10万次高风险商家核验,并与监管部门试点信息共享,这些措施无疑是对外卖行业乱象的一次有力打击。

监管部门也迅速介入调查,国务院食安办对涉事黄焖鸡门店挂牌督办,多地市监局同步启动“线上监测+线下整改”机制,严查无证经营、虚假地址等违规行为,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将“平台外卖安全监管”列为年度重点,要求压实平台主体责任,这些举措体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态度。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与反思

外卖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并非偶然现象,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行业痛点和社会问题,暴利驱动下的“黑心方程式”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一些不良商家不惜使用过期食材、回收剩菜等手段,监管漏洞和消费者维权困境也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健康证形同虚设、后厨成“法外之地”等监管漏洞使得不良商家有机可乘,而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因为举证难、鉴定贵而放弃维权,这也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气焰。

消费者的“卑微妥协”也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价格滤镜下,一些消费者为了省钱而选择价格较低的外卖,却忽视了食品安全问题,这种“只要吃不死人,就继续作妖”的心态,无疑是对不良商家的纵容和默许。

加强监管与提升消费者意识并重

要解决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政府、外卖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违法成本,外卖平台也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商家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监管,商家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和选择安全健康的外卖食品。

政府可以修订《网络餐饮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资质造假连带责任”,加大对违法商家的处罚力度,外卖平台可以借助AI技术、大数据等手段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体系,商家则应加强内部管理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消费者则应学会查看商家的资质信息、评价记录等,避免选择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外卖食品。

315晚会的曝光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吃进嘴里的“毒外卖”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破坏了餐饮行业的信誉和形象,只有政府、外卖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外卖市场环境,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餐桌安全。

195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